昨天和家人去國賓看了《艋舺》.

說真的鈕承澤相當會尋找電影題材,也十分會導戯,趙又廷、阮經天、鳳小岳、陳漢典等年輕人個個把劇中角色演得絲絲入扣;更不用說馬如龍、席曼寧、王識賢、邢鋒等老牌演員爐火純青的演技.

戯本身挺有戯劇張力,也有本土味,但對一個從小在艋舺出生,長大的人來說,看了本片,為之憂心.

艋舺是個歷史古城,傳承長久的歷文化和生活軌跡,隨著大時代的進步,它顯得落後,再經由電影來渲染刻劃過去的不進化生態.恐怕艋舺要翻身更難了!

其實我認識的艋舺是個有文化及人情味的地方.

小時候,父母常帶我們去龍山寺,廟中的住持會誦經,聽了會讓人心靜氣平.

遇到聯考等人生抉擇的大事,自己也會偷偷到廟裡拜拜求菩薩保佑.

有時身體欠安,媽媽會到西昌街抓草藥給我們吃,那些藥也挺神奇,常治好家人的大大小小病.

有時陪著父親到三水市場買菜,市場內的各攤位老闆和父親有著一種長期合作的默契,只要看到他,不用出聲,就知道要包多少斤兩的貨物給我父親.

補完貨父親總是會帶我到市場後面吃肉圓,或炒米粉;大熱天還會帶我去吃冰,喝汽水.

父親休假時會帶我們姐弟去愛國戯院看電影,這時我最期待吃路旁的切片番茄沾醬油,那滋味到現在仍令人難忘懷!

除夕夜更是令人期待,母親總是在下午五點開飯,六點就帶我們到西昌街夜市血拼.她是殺價高手,一套她的三件式西裝,她可以從三仟肆佰元殺到一仟七;我們小孩的衣服更要殺到五折以下才買.

我母親買東西又狠又準又快,約一個小時就可買好全家六口新年的衣裳.而且她買的衣物都是質料好,樣式又好,又新.

曾經連續有二年的元宵節,我大妹提燈籠被擁擠的人群推到大水溝中,好心的鄰居哥哥好不畏懼臭水把她救上來.

曾經放學時找不到外公,父母去做生意,家中無人,隔壁隣居的阿姨叔伯,都會留我在他們家吃飯.

讀國中時不信基督的我,卻常和同學們去教堂領牛奶餅乾和可愛的聖經故事小卡片.和同學分享是多麼的快樂,而且也讓我們友情維持半世紀至今不斷.

讀高中時天天清晨六點和同學在老松國小門口等公車,有時遇到大色狼,不認識的老先生,老婦人還會出手掩護我們.

週六中午放學,還未到家,先轉到三水市場後面餵飽五臟六腑.那味覺的享受到現在仍記憶猶新!

當年住在艋舺,對那一切的生活都視為理所當然.四年前帶著兒女回去找兒時常吃的肉圓和米粉,卻找不到了;如今只能在記憶中去尋找那味覺的享受,及父親對我的愛.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ppyfen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